【步履蹒跚是什么意思】“步履蹒跚”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走路时步伐不稳、缓慢或摇晃的样子。这个词语多用于描述年老体弱的人走路的姿态,也可以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缓慢或行动迟缓。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步履蹒跚 |
拼音 | bù lǚ pán shān |
含义 | 形容走路缓慢、不稳或摇晃的样子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步履蹒跚,举止失措。”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或事物的行动状态,带有形象化和文学性的表达 |
近义词 | 步履维艰、步履艰难、蹒跚而行 |
反义词 | 行走如飞、健步如飞、步伐稳健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老人 | 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小路上,显得格外吃力。 |
比喻发展 | 这个项目起步阶段步履蹒跚,进展缓慢。 |
文学描写 | 他步履蹒跚,仿佛每一步都在与命运抗争。 |
三、词语特点
1. 形象性强:通过“步履”和“蹒跚”的组合,生动地描绘出动作的不稳与缓慢。
2. 情感色彩:通常带有一种怜悯、感慨或无奈的情绪。
3. 适用范围广:既可用于具体的人物描写,也可用于抽象事物的状态描述。
四、常见误用提醒
- 不宜用于形容正常行走的人,否则会显得夸张或不恰当。
- 避免与“步履轻盈”等正面词汇混用,以免造成语义冲突。
五、总结
“步履蹒跚”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因年龄、身体状况或环境影响而导致的行动缓慢、不稳定的状态。在写作中合理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理解其含义及使用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