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决定书格式是怎样的】在司法实践中,立案决定书是法院或相关机关对案件是否予以立案的重要法律文书。其格式规范、内容明确,是保障诉讼程序合法进行的基础。本文将对立案决定书的格式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立案决定书的基本内容
立案决定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标明文书名称,如“立案决定书”。
2. 案号:案件的唯一编号,用于识别和管理案件。
3. 当事人信息:包括原告、被告等基本信息。
4. 案由:说明案件性质,如民事、刑事、行政等。
5. 立案依据:引用相关法律法规,说明立案的法律依据。
6. 立案时间:记录立案的具体日期。
7. 决定明确是否予以立案,以及相关处理意见。
8. 签发单位:作出立案决定的机关名称。
9. 签发人及日期:负责人签字并注明签发日期。
10. 附注说明(如有):补充说明其他事项。
二、立案决定书格式一览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标题 | “立案决定书” |
案号 | 如(2025)××民初字第123号 |
当事人信息 | 原告/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被告/被申请人同上 |
案由 | 简要说明案件类型,如“买卖合同纠纷” |
立案依据 | 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等 |
立案时间 | 如2025年4月5日 |
决定内容 | 明确是否立案,如“本院认为,该案符合立案条件,依法予以立案” |
签发单位 | 如××人民法院 |
签发人 | 审判员或负责人签名 |
签发日期 | 如2025年4月5日 |
附注说明 | 如需补充说明的事项,如“请当事人按期提交材料” |
三、注意事项
- 立案决定书应使用正式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文书内容应准确无误,不得有遗漏或错误信息。
- 不同类型的案件(如刑事、行政、民事)可能在格式上略有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立案决定书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依法履行相关义务。
综上所述,立案决定书作为司法程序中的重要文件,其格式规范、内容严谨,是确保案件依法受理的关键。了解其基本结构和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司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