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不足而奉有余什么意思】一、
“损不足而奉有余”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古语,原文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这句话表达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资源分配上的不同规律。
“损不足而奉有余”字面意思是:减少本就不多的,去奉养已经富足的。也就是说,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把资源从弱势群体转移到强势群体,造成贫富差距扩大。这与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机制形成鲜明对比。
这句话常用来批评社会不公现象,强调公平与平衡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关注弱势群体,避免资源分配失衡,追求更公正的社会结构。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原文 | 释义 |
损不足 | 减少本就不多的部分 | 《道德经》 | “损不足而奉有余” | 指对资源匮乏者进一步削减 |
奉有余 | 把资源给予已有富余的人 | 《道德经》 | “损不足而奉有余” | 指将资源集中到已富裕的一方 |
天之道 | 自然界的运行法则 | 《道德经》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强调自然界的平衡与调节 |
人之道 | 人类社会的行为方式 | 《道德经》 | “人之道,则不然” | 指现实中资源分配的不公 |
社会意义 | 批评资源分配不均 | 《道德经》 | 无直接出处 | 提醒人们关注公平与正义 |
三、结语
“损不足而奉有余”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也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对自然规律与社会伦理的思考。它鼓励人们追求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非一味地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理解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推动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