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是什么意思】“孤寡”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指代没有依靠、无人照料的人群。在古代,它多用于描述失去父母的孤儿和失去配偶的寡妇,后来逐渐引申为社会中生活困难、缺乏保障的弱势群体。以下是对“孤寡”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指无依无靠、无人照顾的人,常用于描述孤儿和寡妇。 |
来源 | 出自古代文献,如《孟子》等,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社会救助、福利政策中,泛指需要帮助的群体。 |
文化背景 | 古代重视家庭伦理,“孤寡”被视为需要社会救助的对象。 |
情感色彩 | 带有同情、怜悯的意味,体现人文关怀。 |
二、详细解释
“孤寡”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独而无兄弟曰独。”这说明在古代,孤寡是四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之一,他们因家庭结构的缺失而面临生活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孤寡”一词的含义也有所扩展,不再仅限于儿童和老年人,而是泛指所有缺乏社会支持的人群。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和社会组织会针对这些群体提供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援助。
三、相关概念对比
概念 | 定义 | 与“孤寡”的关系 |
孤儿 | 父母双亡或无监护人的儿童 | 属于“孤”的范畴 |
寡妇 | 丈夫去世后未再婚的女性 | 属于“寡”的范畴 |
贫困户 | 生活条件差、收入低于标准的家庭 | 与“孤寡”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 |
独居老人 | 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 | 与“孤寡”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居住状态 |
四、结语
“孤寡”不仅是语言上的一个词汇,更是社会发展中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注和责任。在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对这类人群的关爱与支持,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