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成章出处于哪里】“下笔成章”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文思敏捷、写作能力极强。那么,“下笔成章”这个成语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出处与含义。
一、
“下笔成章”这一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主要用来形容文章一挥而就、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它强调的是作者在写作时的迅速与才思敏捷,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该成语的出处较为明确,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中,但更广泛流传的版本则出现在《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中。在这些文献中,“下笔成章”被用来赞美文人的才华和写作能力。
此外,在后世的诗词、散文中也常有引用,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宋代文人苏轼等,都曾使用过这一成语来表达对文才的推崇。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名称 | 下笔成章 |
| 含义 |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迅速且文章结构完整、内容详实。 |
| 出处 | 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后在《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中广泛使用。 |
| 原文出处 |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年十岁能属文,特为太祖所异。每读书,辄诵数十篇,下笔成章。” |
| 用法 | 多用于赞美文人或作家的写作能力,也可用于形容写作过程流畅、思路清晰。 |
| 文化意义 | 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文才的重视,反映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 |
三、结语
“下笔成章”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对文人素养的高度评价。从古至今,它一直被用来赞美那些才华横溢、笔锋犀利的作家和学者。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