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是什么意思】“束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常出现在古文和历史文献中。它原本是指古代学生向老师赠送的礼物,后来逐渐演变为对教师的尊称或象征性的酬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束脩”的具体含义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与教育、师生关系密切相关。
一、
“束脩”最早源于古代的拜师礼制,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最初,“束脩”指的是十条干肉(即“束”为十条,“脩”为干肉),作为见面礼或学费。随着时代发展,这一词语逐渐演变为对老师的尊称,也用于表示对教育者的尊重。在现代语境中,“束脩”已不再指实物,而是更多地被用作文化符号,象征着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词义来源 | 古代学生向老师赠送的礼物,如干肉等 |
| 字面解释 | “束”为十条,“脩”为干肉,合起来为十条干肉 |
| 引申意义 | 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后泛指学费或教育酬劳 |
| 历史演变 | 起源于先秦,盛行于汉唐,明清时期多用于文学作品 |
| 现代使用 | 多用于文化语境,强调尊师重道的传统 |
| 常见搭配 | 束脩之礼、束脩制度、束脩钱等 |
三、结语
“束脩”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和师道的重视。虽然现代社会中已不再有实物赠送,但“束脩”所代表的精神价值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