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对长寿有着极高的敬仰和崇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朝代对百岁老人的称呼也有所不同,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礼仪传统。本文将总结古代对满100岁者的称谓,并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古代对百岁老人的称谓总结
在古代,人到百岁被称为“期颐”,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此外,也有其他称谓用于描述年长者,但并非专指百岁。以下是对古代百岁老人称谓的详细说明:
| 称谓 | 含义 | 出处/来源 | 备注 |
| 期颐 | 百岁老人 | 《礼记·曲礼上》 | 最为常见,寓意“饮食起居皆需人照顾” |
| 老寿星 | 高寿之人 | 民间常用 | 不特指百岁,但常用于尊称百岁老人 |
| 长寿翁 | 年高德劭之人 | 文学作品中常见 | 多用于文学或民间传说 |
| 百岁翁 | 直接指百岁老人 | 古籍中偶见 | 较少使用,多为口语化表达 |
二、关于“期颐”的由来
“期颐”一词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这里的“期”意为“期望”,“颐”指“养育”,合起来意思是“到了百岁,一切生活都需要他人照料”。因此,“期颐”不仅是对年龄的描述,更是一种对长寿老人的尊敬与关怀。
在古代,能够活到百岁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期颐”也象征着长寿与福气。皇帝或地方官有时会赐予百岁老人荣誉,如赏赐衣物、银两等,以示嘉奖。
三、百岁老人的社会地位
在古代社会,百岁老人被视为“祥瑞之兆”,不仅受到家庭的尊重,也受到乡里乃至朝廷的关注。例如:
- 唐代:有“授爵”制度,百岁老人可获封爵位。
- 宋代:设有“养老院”,为年老体弱者提供生活保障。
- 明清时期:地方官员常向百岁老人颁发匾额,以示表彰。
四、结语
古代对满100岁者的称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寿的崇敬与祝福。“期颐”作为最正式的称谓,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虽然现代人对年龄的称谓更加多样化,但“期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结: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期颐”,是古代对长寿者的尊称,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