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是象征还是托物言志】《白杨礼赞》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一篇散文,发表于1941年。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长期以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是“象征”,另一种则认为是“托物言志”。本文将从两者的基本定义出发,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艺术特色。
一、基本概念区分
概念 | 定义 | 特点 |
象征 | 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或思想,具有隐喻性 | 强调事物与所代表意义之间的关联,常用于表达深层含义 |
托物言志 | 通过描写某一事物,表达作者的情感、志向或思想 | 注重借物抒情,强调主观情感的寄托 |
二、《白杨礼赞》分析
1. 象征手法的体现
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作者将白杨树描绘成“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形象,这不仅是对自然植物的描写,更是对当时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精神的象征。白杨树在这里象征着坚强、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民族气节的崇敬。
- 例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这句话通过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风貌。
2. 托物言志的体现
同时,《白杨礼赞》也明显带有“托物言志”的特点。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革命力量的深厚感情。他并非单纯地描写白杨树,而是借助白杨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 例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表达方式。
三、总结对比
角度 | 象征 | 托物言志 |
侧重点 | 事物与抽象意义的联系 | 作者情感与志向的表达 |
表达方式 | 隐喻、暗示 |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
文章目的 | 引导读者联想深层含义 | 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
在《白杨礼赞》中的体现 | 白杨象征民族精神 | 白杨寄托作者对人民的赞美 |
四、结论
《白杨礼赞》既具备“象征”手法的特点,又具有“托物言志”的表现形式。二者在文中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白杨树作为象征物,承载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歌颂;而作者借白杨抒情,又使文章充满了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
因此,可以说,《白杨礼赞》既是象征,也是托物言志。它通过白杨这一形象,既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这种双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