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抱琵琶半遮面什么意思】“犹抱琵琶半遮面”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话原本是描写一位琵琶女在众人面前羞涩出场的情景,后被广泛引申为一种含蓄、朦胧、欲言又止的状态。它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表现上有所保留,不完全显露真实面貌。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原意 | 引申义 |
犹抱琵琶 | 指抱着琵琶,不愿轻易展示 | 《琵琶行》 | 琵琶女在众目睽睽下害羞地抱着琵琶 | 形容人内心有想法但不愿直接表达 |
半遮面 | 面容一半遮住,显得含蓄 | 《琵琶行》 | 琵琶女低头掩面,羞怯登场 | 比喻事情或情感未完全暴露 |
二、语义总结
“犹抱琵琶半遮面”原指琵琶女在众人面前羞涩出场,后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
- 含蓄内敛的性格:一个人说话做事不直白,常常留有余地。
- 欲言又止的态度:面对问题时,虽然有想法但不愿立刻表达。
- 朦胧美感:在艺术、文学中,常用此句来营造一种若隐若现、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说明 |
文学创作 | “她站在窗前,犹抱琵琶半遮面,仿佛藏着一段心事。” | 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与含蓄 |
日常交流 | “他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摸不着头脑。” | 描述对方说话不直接,难以理解 |
艺术表现 | “这幅画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让观者产生无限想象。” | 通过画面传达含蓄美 |
四、文化内涵
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含蓄美”的推崇,也反映了人们在表达情感时的委婉与克制。它强调的是一种“留白”的美学理念,在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广泛应用。
五、结语
“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是对一个具体场景的描绘,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表达与沟通中,适当保留一些神秘感,反而能让情感更加深刻、丰富。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语境中的运用,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