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肝沥胆什么意思】“披肝沥胆”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非常忠诚、尽心尽力地为他人或事业付出全部心血和精力。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忠义精神的赞美,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道德意义。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披肝沥胆 |
| 拼音 | pī gān lì dǎn |
| 含义 | 形容人极其忠诚、尽心尽力地为他人或事业奉献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 出处 |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披肝沥胆,以报明主。”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赞美他人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
| 近义词 | 忠心耿耿、赤胆忠心、鞠躬尽瘁 |
| 反义词 | 心口不一、阳奉阴违、背信弃义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披肝沥胆”最早见于《三国志》中对王朗的评价,意指其为人正直、忠诚,愿意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后世逐渐将其引申为一种高尚的品德象征,强调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披肝沥胆”常被用来描写英雄人物或忠诚之士的形象,如历史小说、戏曲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赞美同事 | “他在公司遇到困难时,始终披肝沥胆地支持团队,值得敬佩。” |
| 表达忠诚 | “作为一名士兵,我愿披肝沥胆,为国家献出一切。” |
| 文学创作 | “他披肝沥胆地写下了这部反映人民苦难的作品。” |
四、总结
“披肝沥胆”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忠诚、奉献与担当。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责任与使命时,应保持真诚与坚定。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用法及实际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并在日常交流与写作中恰当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