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什么意思】“千里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比喻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这个词语源自古代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后来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一、
“千里马”原意是指能够日行千里的骏马,象征着速度与力量。在文化语境中,它被引申为具有非凡才能、潜力或能力的人。古人常用“千里马”来赞美那些才华横溢却尚未被发现的人才,也常用于鼓励人们发掘自身潜力、追求卓越。
在现代社会,“千里马”也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某个领域表现突出、具备领导力或创新精神的人。同时,这一概念也常与“伯乐”搭配使用,表示只有懂得识别人才的人(伯乐)才能让千里马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中文名称 | 千里马 |
| 拼音 | qiān lǐ mǎ |
| 含义 | 原指能日行千里的骏马,后引申为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
| 出处 | 《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屈,尾中置,扶而不能上也。伯乐下车,而对之泣曰:‘此马也,一里一汗,十里十汗,百里百汗,今乃与凡马同食,安得不瘦?’” |
| 引申义 | 比喻有潜力、有才能但未被发现的人才 |
| 使用场景 | 文学、教育、职场等场合,用于形容人才或激励他人 |
| 相关搭配 | “伯乐识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 现代应用 | 鼓励个人发展、识别人才、企业招聘等 |
三、结语
“千里马”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关键在于是否被发现、是否被激发。同时也强调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正如古语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