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中,“三十六计”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兵法典籍,它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谋略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十六计并非单纯的战术技巧,而是包含了丰富的战略思维和处世智慧。以下是对“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的详细总结。
一、三十六计概述
“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史·梁本纪》,但真正系统整理并广为流传的是明代的《三十六计》一书。这三十六个计策涵盖了从“胜战计”到“败战计”的各种策略,既有攻防之道,也有心理战与诡道之术。它们不仅适用于战场,也常被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竞争与博弈。
二、三十六计列表(按原文顺序)
| 序号 | 计策名称 | 简要解释 |
| 1 | 背水一战 | 激发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 |
| 2 | 围魏救赵 | 攻敌要害,以解己困 |
| 3 | 借刀杀人 | 利用他人之力打击敌人 |
| 4 | 以逸待劳 | 养精蓄锐,等待战机 |
| 5 | 声东击西 | 假动作迷惑敌人,真实攻击方向不同 |
| 6 | 围点打援 | 包围据点,引诱敌人救援 |
| 7 | 顺手牵羊 | 在敌人松懈时乘机夺取利益 |
| 8 | 金蝉脱壳 | 用假象迷惑敌人,自己撤离 |
| 9 | 唇亡齿寒 | 敌人之间关系密切,一方受损则另一方受牵连 |
| 10 | 趁火打劫 | 在混乱中获取利益 |
| 11 | 混水摸鱼 | 在混乱中暗中行动 |
| 12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利用敌人的方式反击敌人 |
| 13 | 反客为主 | 把被动变为主动 |
| 14 | 釜底抽薪 | 直接断绝敌人的根本来源 |
| 15 | 拈花惹草 | 引诱敌人分心,分散其注意力 |
| 16 | 假道伐虢 | 借口经过他国,实则侵略 |
| 17 | 声言攻其不备 | 声称进攻某地,实际攻击另一地 |
| 18 | 鸿门宴 | 以宴请为名,设下陷阱 |
| 19 | 无中生有 | 制造假象,使敌人陷入误区 |
| 20 | 以少胜多 | 凭借巧妙部署击败数量优势的敌人 |
| 21 | 偷梁换柱 | 用虚假手段替换真实事物 |
| 22 | 李代桃僵 | 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利益 |
| 23 | 顺手牵羊 | 与第7计重复,意为趁乱取利 |
| 24 | 虚虚实实 | 用真假结合的方式迷惑敌人 |
| 25 | 以强凌弱 | 利用自身优势压制对手 |
| 26 | 以弱胜强 | 凭借智谋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 |
| 27 | 以退为进 | 表面退让,实则积蓄力量 |
| 28 | 瞒天过海 | 用欺骗手段掩盖真实意图 |
| 29 | 欲擒故纵 | 先放纵敌人,再加以控制 |
| 30 | 抛砖引玉 | 用小利益引诱敌人暴露弱点 |
| 31 | 画地为牢 | 设定界限,限制敌人行动 |
| 32 | 围城打援 | 包围城市,吸引敌人来援 |
| 33 | 暗度陈仓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
| 34 | 走为上计 | 无法取胜时,选择撤退 |
| 35 | 败中求胜 | 在劣势中寻找转机 |
| 36 | 以逸待劳 | 与第4计重复,强调养精蓄锐 |
三、总结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虽然部分计策在现代语境下可能显得过于权谋或带有贬义,但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仍然值得借鉴。无论是商业竞争、人际交往还是个人成长,合理运用这些策略,都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阅读和理解三十六计时,我们应注重其背后的逻辑与智慧,而非单纯模仿其中的权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三十六计”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