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庭是什么】“三庭”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关于面部比例和结构的重要概念,尤其在古代绘画、雕塑以及相术中被广泛应用。它指的是人的面部从发际线到下巴的垂直方向上,分为三个等分区域,分别称为“上庭”、“中庭”和“下庭”。这一理论不仅用于面部美学分析,还与人体比例、相貌判断等方面密切相关。
一、三庭的基本定义
“三庭”是将人脸从头顶至下巴划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大约等于眼睛的高度。这种划分方式源于古代对“天、人、地”三才思想的延伸,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三庭的具体划分
| 部位 | 名称 | 起点 | 终点 | 长度 | 特点说明 |
| 1 | 上庭 | 发际线 | 眉毛上缘 | 约1眼高 | 反映一个人的气质与精神状态 |
| 2 | 中庭 | 眉毛下缘 | 鼻尖 | 约1眼高 | 决定面部表情与五官协调性 |
| 3 | 下庭 | 鼻尖 | 嘴唇下缘 | 约1眼高 | 影响面部比例与整体美感 |
三、三庭的意义与应用
1. 美学价值
在传统审美中,“三庭”比例匀称被视为美丽的重要标准。如果三庭比例失调,可能会被认为面容不协调或缺乏美感。
2. 相术参考
在古代相术中,三庭的长短宽窄被认为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命运、性格和运势,例如“上庭长则贵气,下庭短则福薄”等说法。
3. 艺术创作
画家和雕塑家在创作人物形象时,常参考“三庭”的比例来确保人物面部结构的合理性与美感。
4. 现代应用
在现代美容、化妆、整容等领域,“三庭”也常被用来指导面部轮廓调整和五官修饰,帮助人们达到更理想的面部比例。
四、总结
“三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面部比例概念,涵盖了面部从发际线到下巴的三个等分区域。它不仅是古代相术和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也在现代审美与美容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三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面部结构,提升审美意识和自我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