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穷水尽历史典故】“山穷水尽”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困境。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的诗词与历史记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一、成语来源与演变
“山穷水尽”最早见于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虽然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山穷水尽”,但“山重水复”与“山穷水尽”在语义上有相通之处,均表示地形复杂、道路难行。后来,“山穷水尽”逐渐被用作形容人或事处于极度困难、毫无出路的状态。
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达也频繁出现,如《左传》《史记》等经典文献中,都有描写战败、逃亡、困顿的情节,这些都为“山穷水尽”的使用提供了历史依据。
二、成语含义与用法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山穷水尽 |
| 拼音 | shān qióng shuǐ jìn |
| 含义 | 形容陷入绝境,无路可走;也可比喻事情发展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 |
| 出处 | 陆游《游山西村》(间接来源)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处境艰难、前景渺茫的情况,也可用于比喻事物发展的极限状态。 |
| 近义词 | 无路可走、走投无路、穷途末路 |
| 反义词 | 柳暗花明、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
三、历史典故举例
|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 岳飞北伐受阻 | 《宋史·岳飞传》 | 岳飞率军北伐,多次遭遇金军重围,最终因朝廷内奸陷害而失败,陷入“山穷水尽”之境。 |
| 韩信背水一战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韩信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背水列阵,逼迫士兵死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突围。虽未直接体现“山穷水尽”,但其“绝境求生”的精神与此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
| 范蠡助越灭吴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越王勾践在吴国战败后,忍辱负重,历经多年积蓄力量,最终反败为胜,展现了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的过程。 |
四、现代应用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山穷水尽”不仅用于描述个人或组织的困境,也常用于商业、政治、生活等多个领域。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绝境时,应保持冷静,寻找突破口,避免盲目放弃。
同时,这一成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逆境中求生”的哲学思想,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坚持到底。
五、总结
“山穷水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写照。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历史典故,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现实意义,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