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入伏】“入伏”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即将到来。很多人对“入伏”的具体时间不太清楚,甚至误以为是某个固定的日子。其实,“入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而是根据“三伏天”的计算方式来确定的。
一、什么是“入伏”?
“入伏”指的是进入“三伏天”的第一天。三伏天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结束,通常持续30天或40天不等。其中,“初伏”、“中伏”和“末伏”分别对应不同的时间段。
- 初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 中伏:初伏后的第二个庚日(若中伏为10天,则为第四个庚日;若为20天,则为第五个庚日)
-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二、什么时候入伏?(2025年为例)
以下是以2025年为例的“入伏”时间表:
| 阶段 | 开始日期 | 结束日期 | 持续天数 |
| 初伏 | 7月17日(星期五) | 7月26日(星期日) | 10天 |
| 中伏 | 7月27日(星期一) | 8月15日(星期六) | 20天 |
| 末伏 | 8月16日(星期日) | 8月25日(星期二) | 10天 |
总天数:40天
三、为什么“入伏”不是固定日期?
“入伏”是根据“庚日”来计算的,而“庚日”是按照干支纪日法来推算的。每个“庚日”间隔10天,因此每年的“入伏”日期都会有所不同。这种计算方式源自古代的历法系统,主要用于指导农事和养生。
四、入伏的意义
1. 气候特点:入伏后气温升高,湿度大,容易出现高温闷热天气。
2. 养生建议:此时应避免长时间暴晒,注意防暑降温,饮食清淡,多喝水。
3. 传统习俗:部分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习俗,寓意驱寒避暑、祈求健康。
五、总结
“入伏”是夏季最热时段的开始,具体日期每年不同,需根据当年的干支纪日来计算。了解“入伏”时间有助于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养生计划。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入伏”的含义和时间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