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译文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一篇著名议论文,出自《孟子·告子下》。文章通过列举古代贤人历经磨难最终成就大业的例子,阐明了“逆境中成长,安逸中衰亡”的深刻道理。其核心思想强调:只有在艰苦环境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有所作为;而如果一味追求安逸享乐,则容易导致失败和灭亡。
一、原文与翻译
| 原文 | 翻译 |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舜从田间被选拔出来,傅说从筑墙的泥工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管仲从狱官手中被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隐居中被选拔出来,百里奚从市场中被选拔出来。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所以,上天要让一个人承担重大责任,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身体劳累,饥饿疲惫,使他贫穷困苦,行为受到挫折扰乱,以此来激励他的心志,锻炼他的性格,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人常常犯错误,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被人理解。 |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国内没有守法的贤臣和辅佐的良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这样之后才知道,人是在忧患中生存,在安逸中死亡的。 |
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极具哲理性的文章,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规律:成功往往源于艰难困苦的锤炼,而安逸的生活则可能导致人的堕落与失败。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1. 举例论证:列举多位历史人物的成功经历,说明他们都是在困境中崛起。
2. 理论阐述:提出“天将降大任”前需经历身心磨练的观点。
3. 心理变化:指出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转变过程。
4. 反面警示:强调国家若缺乏危机意识,就容易走向灭亡。
5. 结论升华:点明全文主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适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它提醒我们:
- 不要惧怕困难,而是要正视挑战,从中获得成长。
- 警惕安逸生活,避免因舒适而丧失进取心。
- 保持危机意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居安思危。
四、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文章出处 | 《孟子·告子下》 |
| 核心观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主要论据 | 舜、傅说、胶鬲、管仲等历史人物的经历 |
|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
| 结构特点 | 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
| 现实意义 | 强调奋斗精神与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
| 语言风格 | 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 |
这篇经典文章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