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八下课文原文】《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收录于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该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人文情怀。
一、课文
《式微》是一首古老的民歌,全诗共四句,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诗中通过描写夜深人未归的情景,反映出社会动荡、百姓劳苦的现实,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对人民的关怀。
全诗如下: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
翻译大致为:
>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 要不是为了君王的事,怎么会沦落到泥里呢?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意境深远,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战乱或压迫下的无奈与辛酸。
二、课文要点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课文名称 | 式微 |
| 出处 | 《诗经·邶风》 |
| 年级 | 八年级下册 |
| 作者 | 无名氏(《诗经》多为民间歌谣) |
| 体裁 | 古代民歌、四言诗 |
| 主题思想 |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反映人民在苦难中的无奈与抗争 |
| 语言特点 | 简洁凝练,富有节奏感,使用重复结构增强语气 |
| 情感表达 | 哀怨、忧思、无奈 |
| 修辞手法 | 重复(“式微式微”)、反问(“胡不归?”) |
| 现实意义 | 启发学生关注历史背景,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理解诗中“泥中”所象征的艰难处境。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情感深度,增强对古文的理解与兴趣。
此外,还可以拓展相关知识,如《诗经》的来源、分类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文化认知。
结语:
《式微》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历史信息,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