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诗作,与《桃花源记》相辅相成,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以下是对《桃花源诗》的原文、翻译以及
一、原文
>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 黄绮入商山,伊人亦云逝。
> 去此若俯仰,萧然临水际。
>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 渔舟逐水,烟波浩渺。
> 鸡犬相闻,阡陌交通。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留一日,辞去。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未果,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
秦朝暴政扰乱了天道,贤德之人纷纷避世。
黄石公、绮里季进入商山,那些隐士也离开了尘世。
他们离开这里,仿佛转眼之间,就到了水边。
落花纷飞,芳草茂盛。
渔舟顺流而下,烟雾弥漫。
鸡鸣狗吠声相互听见,田间小路交错相连。
人们在其中耕种劳作,男女穿着都像外面的人。
老人和小孩都安详快乐。
他们见到渔夫,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说自己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渔夫把听到的事情一一告诉他们,他们都感叹不已。
其他人又邀请他到家里做客,拿出酒饭款待。
他在那里住了一天,就告别了。
这些人说:“这里的情况不要告诉外面的人。”
他出来后,找到了自己的船,沿着原来的路回去,一路上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他告诉太守这件事。
太守立刻派人跟着他去寻找那个地方,但按照他做的标记却再也找不到路了。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后,高兴地打算前往。
但没有成功,不久就病死了。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打听那条路了。
三、(表格形式)
| 项目 | 内容 |
| 作者 | 陶渊明 |
| 体裁 | 古体诗 |
| 创作背景 | 描绘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 主题思想 | 追求自由、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批判现实社会的动荡与压迫 |
| 情节概述 | 渔人误入桃花源,遇到与世隔绝的村民,后因种种原因无法再次找到此地 |
| 人物形象 | 渔人:好奇、探索;村民:纯朴、安逸;刘子骥:理想主义者 |
|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意义 |
| 作品影响 |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理想国”题材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
四、结语
《桃花源诗》不仅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寄托,也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应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追求。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它所代表的精神世界,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