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血杜鹃典故是什么】“啼血杜鹃”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学与传说的典故,常用来表达悲愤、哀怨或深切的思念之情。这个典故不仅富有诗意,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对“啼血杜鹃”典故的总结与分析。
一、典故来源与含义
“啼血杜鹃”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则寓言,后在历代文人诗文中被广泛引用。其核心寓意是:杜鹃鸟因哀痛而啼血,象征着深切的悲伤与执着的情感。
在民间传说中,杜鹃鸟也被称为“子规”,据说它是因为思念远方的亲人而日夜啼叫,直到喉咙出血,因此得名“啼血杜鹃”。
二、文化意义与文学应用
1. 情感象征
杜鹃的啼血象征着深切的哀伤、无尽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痛苦。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理想破灭的无奈。
2. 历史人物关联
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中,“杜宇”(即杜鹃)常与蜀地的历史人物“望帝”联系在一起。传说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日夜啼叫,声音凄凉,令人动容。
3.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便是以杜鹃的啼血来渲染环境的凄凉与情绪的低落。
三、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名称 | 啼血杜鹃 |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及民间传说 |
| 含义 | 象征悲愤、哀怨、深切思念 |
| 文化背景 | 源自古代神话与文学传统 |
| 常见意象 | 子规、杜宇、啼血、哀鸣 |
| 文学用途 | 表达离别、悼念、忧思等情感 |
| 代表人物 | 望帝(传说中化为杜鹃的帝王) |
| 代表诗句 |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 |
四、结语
“啼血杜鹃”不仅是自然界的鸟类象征,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深刻的情感载体。它承载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忠诚与遗憾的复杂情感,成为诗歌与文学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之一。通过这一典故,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与精神世界的丰富描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