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913年成立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经过多次更名与扩建,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之一。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的综合性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校园文化、人文精神和学术传统方面也具有深远影响。该校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迁校至四川乐山,战后重返武汉,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国立武汉大学简要概况表
| 项目 | 内容 |
| 原名 |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 |
| 更名时间 | 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
| 地址 | 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现为武汉大学所在地) |
| 创始人/背景 | 由中华民国政府设立,旨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
| 学科设置 | 涵盖文、理、工、法、商、医等多个学科领域 |
| 校训 |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
| 历史地位 | 中国早期知名高校之一,被誉为“东方剑桥” |
| 抗战时期 | 曾迁校至四川乐山,战后复原 |
| 现状 | 1953年后改组为武汉大学,延续至今 |
国立武汉大学在历史上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包括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其校园建筑群也极具特色,融合中西风格,成为武汉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虽然“国立武汉大学”这一名称已不再使用,但其精神与遗产依然深深植根于今天的武汉大学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