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蠹原文和翻译介绍】《五蠹》是韩非子所著《韩非子·五蠹》篇的标题,该篇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韩非在文中指出社会上存在五种危害国家、阻碍法治的人,称为“五蠹”。他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强调君主应以权术控制臣民,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说教。
以下是对《五蠹》原文及翻译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读者理解。
一、
《五蠹》是韩非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他认为社会中存在五种人,他们不事生产、不守法度,反而破坏国家秩序,是国家衰败的原因。这五种人分别是:
1. 儒者:提倡仁义礼乐,忽视实际治理。
2. 侠士:行侠仗义,挑战法律权威。
3. 言谈之士:空谈理论,不务实际。
4. 工商之民: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不事农耕。
5. 隐士:逃避责任,不为国家效力。
韩非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手段,才能消除这些“蠹虫”,实现国家的强盛。他的观点体现了法家“重法轻德”的核心思想。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夫民之性,恶劳而好逸,故赏罚不可不严也。 | 人民的本性是厌恶劳动而喜欢安逸,所以奖惩不能不严格。 |
| 今夫五蠹之人,不事农耕,不习战阵,而游说于诸侯之间,以求富贵。 | 如今这五种有害之人,不从事农业,不练习作战,却在诸侯之间游说,以谋求富贵。 |
| 是故圣人之治国也,必先禁其心,而后制其形。 |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禁止人心中的邪念,然后才制定外在的制度。 |
| 不可使民知,不可使民闻,唯独君主知之。 | 不能让百姓知道,也不能让百姓听到,只有君主知道。 |
| 故曰:民以食为天,法以威为本。 | 所以说:百姓以粮食为天,法律以威势为根本。 |
| 无功而受禄,是谓盗;有罪而不诛,是谓乱。 | 没有功劳而接受俸禄,叫做偷盗;有罪而不惩罚,叫做混乱。 |
| 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学。 | 所以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是坚持法令而不追求智慧,稳固权术而不羡慕学问。 |
三、总结
《五蠹》不仅反映了韩非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体现了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法为本、以术驭民、以势制人。文章语言犀利,逻辑严密,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虽然其观点较为极端,但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本文的整理与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韩非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