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原句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团聚的无限期盼。它不仅是一句情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生活的向往。
一、诗句解析
| 词语 | 含义 | 情感表达 |
| 何当 | 何时、哪一天 | 表达一种期待和渴望 |
| 共剪西窗烛 | 一起在窗前剪烛芯 | 象征夫妻或亲人共处的温馨场景 |
| 西窗 | 房间内的窗户 | 常用于象征家中的温暖 |
| 巴山 | 地名,泛指远方 | 表示距离的遥远 |
| 夜雨时 | 在夜晚下雨的时候 | 表达孤独与思念 |
二、文化背景与意义
“何当共剪西窗烛”不仅是对爱情的描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家庭、亲情和团圆的重视。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常常因工作、仕途等原因远离家乡,因此“共剪西窗烛”成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图景,象征着平凡而温馨的家庭生活。
此外,这句诗也常被用来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尤其是在分离、孤独的时刻,它能给予人希望与力量。
三、现代意义与应用
1. 情感寄托: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依然会用这句诗来表达对家人、爱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
2. 文学引用:许多现代作家、诗人也会引用这句诗,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
3. 艺术创作:在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共剪西窗烛”常被作为浪漫与温情的象征。
四、总结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一句充满诗意与情感的经典诗句,它不仅承载了古人对团圆的渴望,也深深触动着现代人的心灵。无论是作为文学欣赏,还是情感表达,这句诗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 内容 | 说明 |
| 出处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 主题 | 思念、团圆、期待 |
| 意象 | 灯火、夜雨、窗前 |
| 情感 | 温馨、孤独、期盼 |
| 现代意义 | 情感寄托、文学引用、艺术象征 |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深情厚意,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共鸣与慰藉。愿每个人都能在某个时刻,与所爱之人“共剪西窗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