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源的平生资料】何思源(1896年—1984年),原名何思元,字伯衡,山东菏泽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对何思源一生经历的总结。
一、主要经历总结
何思源早年接受良好教育,后赴美国留学,主修教育学,回国后投身于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事业。他在北平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并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山东省教育厅长、北平市市长等。他主张教育救国,重视文化启蒙,推动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积极支持抗战,参与组织学生运动,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政治建设贡献力量。
二、何思源生平简表
|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 1896年 | 出生于山东菏泽 | 祖籍山东菏泽,家庭出身书香门第 |
| 1913年 | 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 | 开始接受现代教育 |
| 1920年 | 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 | 主修教育学,获硕士学位 |
| 1925年 | 回国后任北平大学教授 | 开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
| 1927年 | 担任山东省教育厅长 | 推动山东教育改革 |
| 1930年 | 担任北平市市长 | 在抗战前夕负责北平行政事务 |
| 1937年 | 抗战爆发后,积极支持学生抗日运动 | 参与组织北平学生抗日救亡活动 |
| 1949年 | 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常委 | 继续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
| 1984年 | 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 长期从事教育与社会工作 |
三、人物评价
何思源一生以教育为本,注重思想启蒙与文化传承,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值得后人敬仰与学习。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何思源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深具社会责任感的政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