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衡简介】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将领。他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士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博通经史,尤擅诗文。在仕途上,他以清廉正直、刚正不阿著称,曾多次担任朝廷要职,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对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和边疆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元衡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等多个皇帝时期,官至宰相,是当时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主张强调“以法治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主张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然而,武元衡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任期间因直言敢谏,屡遭权臣排挤,最终在元和十年(815年)被藩镇势力刺杀,死时年仅五十七岁。他的遇害成为唐朝后期政治动荡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引发了朝野上下对藩镇问题的深刻反思。
| 项目 | 内容 |
| 姓名 | 武元衡 |
| 字 | 伯苍 |
| 出生年份 | 758年 |
| 逝世年份 | 815年 |
| 籍贯 | 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 |
| 身份 | 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将领 |
| 官职 | 曾任宰相,历任多个要职 |
| 主要成就 | 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主张以法治国,反对藩镇割据 |
| 代表作品 | 诗歌作品多为抒情写景之作,风格清新自然 |
| 评价 | 清廉正直、刚正不阿,被誉为一代名臣 |
| 遇害 | 元和十年(815年)被藩镇势力刺杀 |
武元衡的一生,是忠诚与牺牲的象征,他的事迹在后世广为传颂,成为唐代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