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的含义】在翻译研究中,“归化”与“异化”是两种重要的翻译策略,它们反映了译者在处理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方法。这两种策略不仅影响翻译的风格和可读性,也体现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与文化保留之间的平衡。
一、概念总结
1. 归化(Domestication)
归化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习惯、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感觉自然流畅。归化强调的是“以目标语为中心”,通过调整源语内容,使其更贴近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方式。这种方法常用于文学、影视等需要保持可读性和接受度的翻译中。
2. 异化(Foreignization)
异化则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尽量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源语文化的独特性。异化强调的是“以源语为中心”,通过保留源语的语言风格、文化元素等,使译文呈现出一种“异质性”。这种方法多用于学术、文化研究或希望保留原文特色的翻译场合。
二、对比表格
| 项目 | 归化(Domestication) | 异化(Foreignization) |
| 翻译理念 | 以目标语文化为中心 | 以源语文化为中心 |
| 目标读者 |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接受文化差异 |
| 语言风格 | 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语习惯 | 保留源语特色,可能生硬 |
| 文化保留 | 较少保留源语文化特征 | 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特征 |
| 适用范围 | 文学、影视、大众传播 | 学术、文化研究、文学作品 |
| 优缺点 | 易于理解,但可能失去文化特色 | 保留文化特色,但可能影响可读性 |
三、实际应用举例
- 归化示例:将中文成语“画蛇添足”翻译为英文“add unnecessary details”,而不是直译为“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后者虽然准确,但对英语读者来说难以理解。
- 异化示例:在翻译《红楼梦》时,保留“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名字,并适当保留部分文化术语,如“太虚幻境”,让西方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总结
归化与异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翻译策略。译者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读者对象和翻译目的,灵活选择使用哪种策略。在当代翻译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译者倾向于“动态平衡”的策略,即在归化与异化之间找到合适的结合点,既保留文化特色,又确保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