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文 > 宝藏问答 >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2025-11-22 01:09:42

问题描述: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有没有人能看懂这个?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22 01:09:42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所写的一篇政论文,主要分析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指出其暴政和统治方式的弊端。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犀利,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现实意义。

一、文章总结

《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最著名的是上篇。文章以秦朝崛起为背景,从秦孝公开始,逐步叙述秦国如何通过变法图强,最终统一六国。然而,秦始皇之后,统治者未能吸取前朝教训,反而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被陈胜、吴广起义推翻。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即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施行仁政,只依靠武力和高压手段来维持统治,最终失去民心。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与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同心,固守疆土,觊觎周王室的权力。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他有席卷天下、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想要吞并四方土地。
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于是秦人不战而取得西河以外的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祖的基业,沿用旧有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占巴、蜀,向东割取肥沃之地,向北占领战略要地。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诸侯们感到恐惧,便举行盟会,谋划削弱秦国,不惜献出珍贵的财物和肥沃的土地,招揽天下的贤士,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他们都以礼贤下士著称。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这四位君主都聪明忠诚,宽厚爱民,尊重贤才,联合各国,形成合纵之势,共同对抗秦国。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国趁机利用他们的弱点,追击逃兵,杀死敌人无数,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利用有利时机,分割天下,划分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强国纷纷归顺,弱国前来朝贡。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到了孝文王、庄襄王时期,他们在位时间不长,国家相对安定。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到了秦始皇时,他继承六代先王的功业,挥动长鞭,统治天下,灭掉东周和西周,登上帝位,掌控四方,用刑具惩罚百姓,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收匈奴,筑长城以拒胡。 向南攻取百越之地,设立桂林、象郡;向北驱逐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北方民族。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优秀的将领和强劲的弓弩把守关键要地,忠诚的大臣和精锐士兵列队持兵器,谁敢违抗?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认为关中地势坚固,千里城池,是子孙万代帝王的基业。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个普通百姓起兵反抗,却导致宗庙毁灭,自己死于他人之手,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这是为什么呢?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是因为没有施行仁政,攻守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三、结语

《过秦论》不仅是对秦朝兴衰的总结,更是一篇深刻的治国警示。它提醒后人,国家的稳定不仅靠武力,更要靠仁政与民心。贾谊通过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忧虑,也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